2016年5月26日 星期四

楊絳.為什麼她這樣寫文革的經歷


 
196911月,
錢鍾書被下放到河南信陽地區。

19707月,
楊絳也被下放到那裡,
但夫妻兩人卻分隔居住。

楊絳在《幹校六記》(三聯版)

寫了下面一個段落:

( 文中的「默存」即錢鍾書。)
 
 






 
 
 
由「可是息縣的雨」開始,
連寫兩頁多,
都是雨中泥濘的路程,
直至這一句
「我笑說:來看看你。」

夫妻之情,
只寫了一句話,
就已經十足表達了
很自然,
也很動人。





 
 
 
 
 
 
 
 
 
 
 
 
 
以上兩書,
來自兩間出版社,
除《幹校六記》和《丙午丁未年紀事》外,
也各自收編了幾篇不同的文章。
 
 
 
 
新婚時的錢鍾書和楊絳。
 
 
 
 
 
 
楊絳寫《幹校六記》和《丙午丁未年紀事》等文章,
有很獨特的風格,
但為什麼她這樣寫文革的經歷?
 
也許
楊絳是希望讀者
以不太傷感的情緖,
去閱讀非常傷感的黑暗時代經歷。

 Oxford 版第 17頁 至第 18 頁,
三聯版在第 57 頁至第 58 頁,
所寫一件事,
對楊絳、
錢瑗、
錢鍾書三人來說,
都是非常悲傷的事,
也只寫了三小段。

不過
讀完之後,
可能才會慢慢感受到

那踐踏人性尊嚴、
荒誕、
殘酷的
極權社會氛圍。

也慢慢感受到一種難以忘懷的「深層」傷痛,
因為看到,
隨著文化人
被糟質於農村、荒山、牛棚、猪欄之時,
不少美好的,
值得珍惜的,

亦隨風而逝,
永遠無法挽回。

以下在《丙午丁未年紀事》(牛津版)
選了幾頁,
看看楊絳怎樣寫文化人的遭遇,
非常慘,
無法想像。




















文中不少詞語,
例如:

幹校、
運動、
五一六份子、
批鬥、
下放、
勞改、
掃地出門、
牛鬼蛇神、
再教育...

看看如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現代史(1949 - 現在),
就會更清楚明白了。





楊絳和錢鍾書、女兒錢瑗、一家三人。

 


 
 
 
 
 
 
 
附錄:

1911717日楊絳生於北京。

1928年,楊絳是蘇州振華女中的本年度畢業生。

1932年在蘇州東吳大學畢業,之後入讀北京清華研究院,認識錢鍾書。
二人結成夫婦,一同前往英國牛津大學求學,後轉往法國巴黎大學進修。

1938年,楊絳隨錢鍾書帶著一歲的女兒錢瑗回國。

1958年,47歲的楊絳決定「偷空自學西班牙語」,從西班牙原文翻譯《堂吉訶德》。她無師自通,堅持不懈地完成了這項艱巨的翻譯工作。但是書稿未完全翻譯就歷盡磨難,「黑稿子」在「文革」中「被沒收、丟棄在廢紙堆里」,「九死一生」,才總算逃過文革劫難。

1966年文革開始後,楊絳也如同其他知識分子一樣受到迫害和打壓,楊絳在外國文學研究所作為「反動學術權威」被「揪出來」,並且被剃了「陰陽頭」, 她和丈夫錢鍾書一起被劃分為「牛鬼蛇神」,她被安排去掃廁所,楊絳愛衛生,在打掃廁所時,她把廁所打掃得乾乾淨淨,物品擺放整齊,而且通風透氣。紅衛兵來整她時,她就躲入女廁所避難。

1969
11月,錢鍾書被下放到河南何陽地區。

1970
7月,楊絳也被下放到那裡,並且被分配在菜園幹活,但兩人分隔居住。

90
年代後因為錢鍾書先生和錢瑗相繼生病去世,楊絳基本停止了各種工作。在父女兩人相繼去世後,她更是隱入深居。
 
一直到她92歲高齡之時,才重新提筆,打開塵封多年的記憶,寫出了她目前最為出名的一部著作《我們仨》。

2001
97日,楊絳以全家三人的名義,與清華大學簽訂了《信託協議書》,成立「好讀書獎學金」。


2011
年,百歲老人楊絳查出患有心衰,但她依舊樂觀豁達,每天讀書寫作從不間斷,晚上一點半睡覺,早上六點半起床,中午休息兩小時。吃得很清淡。健身運動就是室內轉圈走動7000步。


楊絳著有《風》、《窗簾》、《幹校六記》、《洗澡》、《我們仨》、《雜憶與雜寫》、《走到人生邊上》等;劇本《稱心如意》、《弄假成真》;譯著有《堂吉訶德》、《裴多》、《小癩子》等。


2016年5月26日,楊絳病逝於北京。

資料來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杨绛






楊絳曾翻譯英國詩人蘭德的詩歌,
表明心志:


「我和誰都不爭,
和誰爭我都不屑;
我愛大自然,
其次就是藝術;
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
火萎了,
我也準備走了。」


On His Seventy-Fifth Birthday
by Walter Savage Landor

'I strove with none; 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
Nature I loved, and next to Nature, Art;
I warme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
It sinks, and I am ready to depart.'
 
 
 
 
楊絳與錢鍾書1936年於英國牛津大學留學
 
 
 
後記:
 
今天閱報,
才知作家楊絳病逝,
享年105歲。

遂將2012117 Yahoo blog 舊網誌
楊絳.為什麼她這樣寫文革的經歷
post Blogger


24 則留言:

  1. 孤陋寡聞,不知道楊絳是誰,
    錢鍾書聽過了,
    red_yellow 好像介紹過這家人﹖

    看到明報報導她的死訊和歷史,
    真的令人傷感,
    幾拾年前能夠往英法留學,
    除了家勢顯赫, 還得有非凡才華,

    可惜, 錯誤的決定,抱憾終生,
    非常替他們不值,
    有一個這樣悲慘的經歷。

    回覆刪除
    回覆
    1. 錢鍾書、
      楊絳以及
      所有知識分子,
      49年後,
      早已受壓,
      到「反右」、
      「文革」,
      更遭受到無法無天的侮辱和磨折。

      於是民國以來
      有能力的學者,
      都無法在他們思想最成熟的時候,
      發揮他們的創意,
      對整個國家來說,
      非常可惜,
      但已無法挽回了。

      刪除
  2. 她文章提及的文革都是淡淡然,

    或許是年紀大了,
    時間久了,
    怨恨的思維也就淡了。

    就好像有些人認為文革有一定價值,
    人人無產,沒有貪官,
    說得好像天下太平,
    這些人的腦栓塞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認為文革有一定價值,
      可能對文革知得不多。

      看現在流傳的大量文章和圖片,
      文革是恐怖時代。

      作家巴金提議設立「文革博物館」,
      很有意義,
      可以令人深入了解這段無法無天的歲月。

      中共官方
      雖已將「文革」定性為「浩刧」,
      可是到了今天,
      卻仍不肯接受巴金的提議,
      不但如此,
      現時更也不容許人民
      公開研究文革歷史。

      刪除
    2. 因為這支文革旗幟,
      可隨時使用招魂。

      刪除
    3. 是的,
      支文革旗 + 天安門張大相,
      極權怎敢放手。

      刪除
  3. 作者已經移除這則留言。

    回覆刪除
  4. 有不少人說現今香港像文化大革命, 紅衛兵,
    這些是什麼人﹖
    是美化文革,
    還是醜化香港﹖

    假如大陸不攪好法規,
    文革重來是指日可待,

    如果不是的話,
    那些有錢的大陸人,高官子弟,
    也不會湧往外國,以外國身份為靠山。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些人,
      對文革認識有限,
      或者,
      別有用心。

      香港的情況,
      和無法無天的大陸,
      根本不同,
      用「紅衛兵」這個比喻,
      完全不適當。

      可能這些人不知道,
      「紅衛兵」是要由「最高領導人」親自號召和指揮的,
      目的只有一個,
      「文攻武衛」,
      保衛「最高領導人」一人。

      因此,
      五四運動時,
      參與的學生,
      不能稱為「紅衛兵」,
      而是愛國學生。

      同理,
      學生反對「國教」洗腦教育、
      參與雨傘運動、
      反對「港大校委」禮崩樂壞,
      都應該只有一個稱號:
      愛港學生。

      刪除
    2. 大陸想攪好法規,
      可向香港、台灣學習。

      以前大陸想攪好經濟,
      也曾向香港、台灣學習過,

      肯學,
      何難之有?

      刪除
    3. 原來紅衛兵來源:
      29/05/2016
       【明報專訊】
      最早的紅衛兵名稱來自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學生張承志的筆名,
      意為「保衛毛主席的紅色衛兵」,
      在1966年5月29日清華附中預科651班所貼的大字報上開始使用。

      刪除
    4. 也可能
      張承志有偉大導師,
      在背後指點。

      刪除
  5. 回覆
    1. 是的,
      尤其是聽到有些人
      還在為文革辯護的時候。

      希望楊絳的文章,
      令人更了解
      「文革」是一場浩刧。

      刪除
  6. 唔知道,過多二、三十年,那時的年青人會否只知「被列強瓜分」、「被日本入侵」等激起民族主義的「國恥」,而不懂文革這類值得反思、汲取教訓的慘痛史實?

    回覆刪除
  7. 大有這樣的可能。

    因此,
    在極權的謊言完全勝利之前,
    提供及傳遞更多文革的資料,
    閱讀更多相關的著作,
    進行更多討論,
    是必須的。

    真的,
    不是僅僅說文革是一場浩刧就算,
    要留下更多歷史事實,
    不被矇蔽,
    不被哄騙,
    不要變成麻木或無知。

    王友琴博士以個人之力,
    多年在大陸進行查訪,
    到美國後,
    出版《文革受難者》
    及主持網上的《中國文革受難者紀念園》,
    以受難者個案的形式,
    紀錄文革的暴行。

    《中國文革受難者紀念園》網址:
    http://hum.uchicago.edu/faculty/ywang/history/big5/memorial_homepage.htm

    港大歷史系教授馮客(Frank Dikotter)近年專注研究中共由建政至文革的暴力行為,寫成了「人民三部曲」:

    第一本《The Tragedy of Liberation: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1945-1957》

    第二本《Mao's Great Famine: The History of China's Most Devastating Catastrophe 1958-62》

    第三本《The Cultural Revolution: A People's History 1962-1976》

    李振盛的
    網上的《目擊系列》,
    雖然篇幅不多,
    但提供了文革批鬥的第一手圖文資料。

    如果更多華人,
    包括現在的年青人,
    多點閱讀
    以上述及的著作和資料,
    當然還有許多其他學者相類的書籍,
    可能就會
    將歷史的反省,
    延續下去,
    如魯迅在《野草·題辭》所言:
    「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

    回覆刪除
  8. 明報:28/05/2016
    遵照楊絳遺囑,
    喪事從簡。
    「不設靈堂,不舉行遺體告別儀式,不留骨灰」。
    根據訃告,錢鍾書、楊絳所藏珍貴文物字畫,
    已於生前全部無償捐贈國家博物館;
    書籍、手稿以及其他財產等,亦悉數捐贈國家。

    回覆刪除
    回覆
    1. 希望這個國家,
      不要再令楊絳失望。

      珍貴文物字畫,
      只是其次。

      書籍、手稿,
      才是寶物。

      刪除
  9. 「紅衛兵」是要由「最高領導人」親自號召和指揮的,
    目的只有一個,「文攻武衛」,保衛「最高領導人」一人。

    因此,五四運動時,參與的學生,
    不能稱為「紅衛兵」,而是愛國學生。

    同理,
    學生反對「國教」洗腦教育、
    參與雨傘運動、
    反對「港大校委」禮崩樂壞,
    都應該只有一個稱號:
    愛港學生。

    回覆刪除